廈門市位于北緯24°23'~24°54'、東經(jīng)117°53'~118°26',在中國東南沿海,福建省南部,與漳州、泉州相連,地處閩南金三角中部。廈門市由廈門本島、鼓浪嶼及其眾多小島嶼和同安、集美、海滄、翔安等組成,陸地面積1699.39平方公里,海域面積約390多平方公里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廈門導(dǎo)游詞優(yōu)秀范文,供大家參考學習。
廈門導(dǎo)游詞1
各位團友,大家好!歡迎來到美麗的海上花園,溫馨廈門。
今天我們即將參觀的是世界古炮之王,廈門市胡里山炮臺。胡里山炮臺位于廈門東南端的海峽突出部位,炮臺依山傍海,視野開闊,隔海與漁仔尾互為犄角,控厄著廈門港,素有“八閩門戶,天然鎖鑰”之稱。
緬懷歷史,展望未來!
好,各位團友,現(xiàn)在我們來到的就是胡里山炮臺東城門腳下,大家可以看到那座古老而滄桑的城墻,會有怎樣的感觸呢?廈門胡里山炮臺始建于清光緒20年,也就是1894年,歷時2年零8個月建成,炮臺采用優(yōu)質(zhì)的花崗巖,并采用廈門民間“三合土”,拌以烏樟樹汁、糯米、紅糖一寸一寸夯打而成,可謂堅固無比,其優(yōu)點是可以防止炮臺被炸是產(chǎn)生殺傷性的石塊,以至傷到士兵。整座炮臺呈半地堡式、半城垣式結(jié)構(gòu),占地總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。
里面現(xiàn)存著一尊世界頂級的大炮,那究竟是怎樣的一尊大炮能夠讓人如此神往呢?下面請隨我入內(nèi)親眼一目吧!
首先,站在這神奇的古榕樹下,我們可以看到前方一幅巨大的壁雕——《民族魂》,生動地描繪了炮臺那段歷史。壁雕對面有兩座大門,上面分別寫著“奮武”、“振威”二字,意蘊著要奮武振威,抗擊侵略者。
各位團友,現(xiàn)在我們走進“奮武”們,左側(cè)的建筑就是炮臺官廳指揮中心,等下我們再過來參觀,現(xiàn)在我們繼續(xù)往前走,通過閱練場,上階梯就可以到達炮臺了。
各位團友!下面就是震撼我們眼里的時刻了,大家請往那邊看,里面用鋼凝土封蓋下的龐然大物就是世界現(xiàn)存最古老、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,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28 生克虜伯大炮,該炮身長13.13米,重87噸,大炮口徑28生,大炮膛線84條,旋轉(zhuǎn)度360,有效射程1.6萬米,說到大炮的威力,有這樣一個夸張的傳說,據(jù)廈門民間傳說,當年閩浙總督邊保泉前來炮臺驗收炮彈時,炮彈打到了大擔島海面,因為威力巨大,連胡里山附近的牛都震得大跳起來。
大家注意了,該炮還有一個孿生兄弟,原來在那邊的西炮臺,因為在1958年的大煉鋼鐵運動中,被廈門鋼鐵廠以8分錢每公斤的價格買去煉鋼了,所以只剩這孤零零的東炮了。朋友們,想當年那兩兄弟可是從德國飄揚過海來到胡里山的啊!當時清政府可是花費高額達30余萬兩白銀購買來的啊!聽到這里,不知大家有何感想呢?
好!各位團友,下面我?guī)Т蠹易哌M一段歷史:
1937年侵華日軍發(fā)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,同年10月日艦在飛機的掩護下進犯廈門港,沉睡了多年的胡里山克虜伯大炮在硝煙中再次蘇醒,并打中了日艦“箬竹”13號,導(dǎo)致日軍進攻失敗。第二年5月,日軍從廈門東北部的何厝、泥金一帶偷襲登陸,占領(lǐng)了廈門島。之后胡里山炮臺也落入敵手,日軍在炮臺進行了大掃蕩,兩張副炮被搬走了,這兩座克虜伯大炮因龐大笨重搬不動而幸存了下來。
大炮旁邊的大坑就是炮臺的中心水池,是用來裝水擦拭炮口的。東西炮臺之間有一條暗道,是用來運送炮彈的,往暗道下去,可以到達我們剛才走過的閱練場了,閱練場是用來提供清兵操練的,前方的官廳一樓有中國首例高仿真硅膠機器人,還原出真實的歷史人物,通過人物的動作、對話,生動的再現(xiàn)1896年清朝胡里山炮臺官兵指揮作戰(zhàn)的情景。同樣在官廳的二樓有4D影院、幻影成像劇場,每隔10分鐘循環(huán)播放,再現(xiàn)胡里山歷史。
歷史可以銘記,也可以再現(xiàn)。各位團友,待會兒大家可以看到胡里山炮臺又一大看點,那就是紅夷大炮清兵演練,通過情景表演再現(xiàn)清代紅夷大炮炮兵操演及發(fā)射炮彈的過程。大家可以在自由活動的時間來親自來體驗下這一憾人的場景。
好,各位團友!下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,我們再過45分鐘在東城門外集合,祝大家玩的愉快,同時也注意安全!
廈門導(dǎo)游詞2
集美鎮(zhèn)位于廈門市北部,距市區(qū)約17公里,面積為2.83平方公里,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故鄉(xiāng)。集美鎮(zhèn)有著名的集美學村、陳嘉庚故居、歸來堂、鰲園及長達2212米的高集海堤。是中外聞名的文化教百區(qū)和僑鄉(xiāng),也是風光綺麗的游覽勝地。
市區(qū)與集美之間有公共汽車、出租車和火車通達。出集美站,經(jīng)過大橋,有廖承志手書“集美學村”的牌坊式大門聳峙鎮(zhèn)口。沿著花崗巖鋪砌的斜坡大道向前,集美學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(gòu),均順著山坡筑于林蔭之中。陳嘉庚先生從1913年起,以個人的資財,創(chuàng)辦集美學村,前后耗資1億多元,總建筑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,擁有師生1萬余人。由于集美學村的建筑集中西風格于一體,又瀕臨風景秀麗的海濱,鱗次櫛比的樓房和亭臺樓閣交相輝映,已成為一處獨具特色的海濱游覽區(qū)。
陳嘉庚故居位于集美鎮(zhèn)后尾角,是一幢不高的兩層淺灰色樓房,庭院里柏樹翠綠,橘黃花紅。橫匾“陳嘉庚先生故居”系在1980年故居翻修時請廖承志題寫。一樓現(xiàn)為集美學校校務(wù)委員會所在地,二樓陳列著陳嘉庚先生的遺物。二樓西側(cè)耳房是辦公室,老式的寫字臺,一對不同式樣的沙發(fā)椅。臥室也極其簡樸,舊式木床,就連兩只舊皮箱,也是1950年歸國時從新加坡帶回來的。與衛(wèi)生室一板之隔的餐室,只放置一大圓木板桌,10只小圓木凳。就在這里招待過中央領(lǐng)導(dǎo)和社會名流以及華僑人士。二樓正中是會議室,簡單的長方形會議桌和10多個木靠背椅。墻上掛著陳嘉庚先生的遺像。故居西側(cè)又建了一幢三層樓房,陳列著各種實物,照片和圖表,生動地介紹了陳嘉庚先生愛國的一生。
歸來堂坐落在故居前面,是一幢具有閩南風格的單層建筑,面積4000平方米?!皻w來”之意,是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(xiāng)的象征,它將指引著成千上萬的海外赤子,為祖國的富強而歸來。步入大廳,入門處置招式屏風,刻著1961年8月15日首都各界公祭陳嘉庚先生的悼詞。大廳正中端坐陳嘉庚先生的青石雕像。兩側(cè)方柱上,掛著郭沫若撰寫的楹聯(lián):“鰲園博物大觀百聞不如一見,鷺江集美中學萬人共仰千秋”。東西墻上懸掛陳嘉庚先生生前主要活動的像片。出廳堂大門即是拜亭。有條石鋪成的庭院可達“歸來堂”。園內(nèi)有一尊陳嘉庚先生銅像,高2.3米,基座0.6米,銅像后的花崗巖屏墻上鐫刻著毛澤東的題詞:“華僑旗幟,民族光輝”。歸來堂于1962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逝世周年紀念日建成,9月對外開放。
鰲園位于集美鎮(zhèn)東南隅,占地面積近9000平方米,緊靠海邊,風景優(yōu)美。因如鰲頭伸入海中,故名。鰲園由陳嘉庚先生陵墓、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門廊三個部分組成。進入鰲園便是一條50米長的廊道,長廊兩廂照壁上青石浮雕我國古今歷史人物故事畫40余幅,人物千姿百態(tài),栩栩如生。陳嘉庚先生的陵墓為龜壽形,由13塊水磨青石鑲成。墓圍屏壁有15幅陳嘉庚先生的傳記浮雕。集美解放紀念碑,碑心石上有毛澤東親筆題寫的“集美解放紀念碑”七個大字,背面是陳嘉庚先生撰寫的碑文。碑高28米,全部用花崗巖石砌成。碑座底層石階8級,象征八年抗戰(zhàn);上層3級,象征三年解放戰(zhàn)爭。鰲園內(nèi)有許多國家領(lǐng)導(dǎo)人與各界名流題贈的詩文和對聯(lián)的題刻。遍布全園的青石浮雕是鰲園的一大特色。被譽為福建省的一座石雕藝術(shù)寶庫。
集美與廈門中隔潯江。1954年集美通向廈門的高崎海堤筑成,緊接著通向杏林的海堤也峻工。于是10里雙堤把大陸與廈門島聯(lián)在一起,集美南北交通樞紐。當你乘坐鷹廈列車馳過跨海長堤時,那一幢幢紅墻綠樓大廈,亭謝碑塔,在綠樹濃蔭的掩映中顯露。潯江東去,波光靄影。
廈門導(dǎo)游詞3
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廈門最佳風景區(qū)——鼓浪嶼,它四面環(huán)海,風景優(yōu)美,空氣新鮮,故有“海上花園”的美稱,1997年,在福建省“十佳”風景評比中名列榜首,同時也是全國35個著名風景區(qū)之一,就連美國總統(tǒng)尼克松(1972年)來此參觀時,也對鼓浪嶼贊嘆不絕,稱它是“東方的威尼斯”、“中國的夏威夷”,并且于_年被評上國家旅游景區(qū)最高級—4a級。
鼓浪嶼四面環(huán)海,面積不大(請他們猜有多大),它比世界上最小的國家——摩洛哥還要小,面積只有1.78平方公里,人口約1.8萬人,半數(shù)以上的人具有海外關(guān)系,一般旅居14人國家及地區(qū),它雖然小,名氣卻很大,擁有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,平均每天接待3~8萬人,這么小的地方,能擁有這種程度,可見它不容一般.
鼓浪嶼在明朝以前不叫鼓浪嶼,而稱“圓沙洲”(解釋此三),后因它的西南方向海邊有塊礁石,由于長年累月經(jīng)過海水的沖擊、侵蝕形成了一個溶洞,每當潮水漲潮時,濤浪撞擊礁石,會發(fā)出如擊鼓的聲音,故那塊石頭被稱為“鼓浪石” ,鼓浪嶼因此得名。(可考他們鼓浪嶼的由來)
它同廈門島僅一水之隔,又四面環(huán)海,很多人在想象中,總覺得渡海非常不便,其實除了建國前如此外,到了現(xiàn)在,可以說是太方便了,除了少數(shù)人乘快艇、坐游船等外。那就是一天24小時營業(yè)的渡輪來回往返,在寬500米的廈鼓勵海峽上每15分鐘一航班,實行去程買票,返程驗票制,過渡費用8元/人,航程大約5分鐘時間就到。如果想在短短的航程上享受一番,可以上二樓的雅座,說到雅座,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得自理1元/人。
別看鼓浪嶼不大,有句話形容它再貼切不過了“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”如幼稚園至中學(幼兒園3所,小學3所,中學2所在校學生3382人)、銀行、醫(yī)院、菜市場、音樂廳等,因此島上居民不會因它是四面臨海,面積小而不方便,反而透著小巧玲瓏,所以如沒有什么重要的事情,居民在島上過個5--6年沒問題。
由于這里空氣清新,綠化好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佳,因此這里還是海洋珍惜物種(文昌魚、白海豚)的保護區(qū)。它同時也是廈門市綠化最好的一個區(qū)了,全島種有4000多種植物,80多種植物,80多個科屬,綠樹覆蓋率達到40%,人均擁有5.1平方米,因此空氣清新。
廈門導(dǎo)游詞4
北辰山俗稱北山巖,是廈門十二道名著風景之一,是一個旅游的好地方,
地處廈門市同安區(qū)東北隅,在同安五顯鎮(zhèn)境內(nèi),毗鄰南安,距同安城區(qū)12公里,距離廈門本島大約1個小時車程。1998年被福建省政府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(qū),景區(qū)總面積12.2平方公里。為低山丘陵、花崗巖地貌,以十二龍?zhí)镀俨紴橹饕厣?。北辰山人文古跡眾多,自然景觀優(yōu)美。
十二龍?zhí)?/p>
長峽谷形成2個形狀各并閃沫漳,落差600米,水腺豐沛,一練飛池,獨具特 色,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。十二龍?zhí)秲蓚?cè)奇峰怪石,景色宜人。下游的竹壩水庫,水面寬闊,岸線曲折。坐落在山麓的古剎“廣利廟”是閩王王審知兄弟兵變起事的“竹林間”王公宮。歷代名人雅士在景區(qū)內(nèi)留下許多詩詞墨寶,如宋代朱蕉的“仙宛”等。
北山巖
主要景點有:千年古剎“廣利廟”,又名“忠惠尊王廟”、北辰山山門、十二龍?zhí)镀俨?、閩王衣冠冢、水天洞(又名仙宮)、龍?zhí)妒?、仙姑洞、十二龍壁、八仙過海彩塑、牛嶺峰、仙女瀑、綠潭、林海聽濤、鏡碧澄湖(竹壩水庫)、百花巖、石龜、石牛、石橋、石船等。漫步景區(qū),峰回路轉(zhuǎn),曲徑通幽,處處山青水碧,步步鳥語花香。龍譚觀瀑,百丈龍?zhí)肚ж鹕?,萬年飛瀑氣勢宏;林海聽濤,風聲鳥聲協(xié)作曲,秋聲賦耳心神怡;鏡湖游覽,湖岸蜿蜒多妖姿,山泉淙淙細水流;牛嶺遠眺,刀削斧劈神來筆,山奇水奇石更奇,重重青山裹白云,條條簾瀑飛珠練,陣陣林濤飄然至,尊尊怪石迎客來。
交通提示:從同安公交車站搭乘12路車至北辰山。
為紀念王審知的德政,百姓在福州慶城寺建閩王祠,今仍完好。在兵變起事的竹林間也立專祠,修衣冠冢,也就是廣利廟。廟門上掛有“開閩第一”的橫匾,指的就是兵變、奪權(quán)、開閩三件事。廟宇代有興廢,但香火一直旺盛,宋太祖趙匡胤特賜御匾“八閩人祖”。南宋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時,也曾到此祭奠。廣利廟在“_”中受到破壞,1982年復(fù)建。北山,又名北辰山,系同安區(qū)牛嶺山脈的分支,橫亙于銀城之北,是絕好的一堵屏障。從山下的“廣利廟”上行300米,就到了“水天洞”,洞外榕蔭蔽日,山梁怪石互倚,松柏蒼翠,隱約可聞飛瀑的轟鳴。 位于同安北山的山巖間,雖說沒有宏偉壯大雷鳴的氣派,然而雅靜清幽、一股清泉從五百米高的石崖,層層跌落而下,經(jīng)過不同高度的裂隙臺階和石穴、積成了十二個清可見底的水潭,故稱十二龍?zhí)丁?/p>
十二龍?zhí)?,由于瀑布落差不大,宛似一條銀色的珠串。在瓶臺仰望瀑布 ,其狀形似人參,故又名人參瀑。 潭的大小、外形、深淺各異,但均清亮見底,純凈清透。以第五潭為最大,面徑3米余,深約2米,站在第八、九潭間仰望缺口,瀑布上接云天,下銜山巖,水似乎是從云天中倒下來的,景色甚為壯美! 瀑布左側(cè)巨石上的“仙苑”二字,是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真跡。兩旁山梁上蹲有許些神似虎、牛、羊、鸚鵡等怪石,還有神仙來此觀瀑留下的腳印和忘記抬走的仙人轎子。
“水天洞”旁,臨崖有一平坦的石磯,高出龍?zhí)?0米以上,直壁如削,磯頂面上刻有頌揚同安知縣到此祈雨的詩文。明嘉清四十年(1561年)春大旱,知縣譚維鼎,號瓶臺,率眾到此求雨,巧逢天公作美,香火剛點燃,甘霖即降。邑人刻“瓶臺霖雨”以紀念。清乾隆年間,知縣張荃又在其旁刻“膏澤下民”四字。
龍?zhí)镀俨家宦繁纪唬?jīng)竹壩,貫五顯,穿圣廟,入東溪,而后匯入大海,全長約20里。六十年代,北山下修起水庫,承接龍?zhí)端?,并在庫旁建“華僑農(nóng)場”,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華僑、華人到此安家建業(yè)。站在龍?zhí)渡窖?,放眼下望,水天一色,空濛綽約,竹壩水庫宛如一面大平鏡,明晃晃地襯托著蔥翠的沃野,昭示未來的繁榮!
廈門導(dǎo)游詞5
胡里山炮臺位于廈門島東南海岬突出部,毗鄰廈門大學園區(qū),三面環(huán)海,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資源。胡里山炮臺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,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,城堡面積1.3萬平方米,分為戰(zhàn)坪區(qū)、兵營區(qū)和后山區(qū)。
廈門胡里山炮臺景區(qū)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,位于廈門東南端海岬突出部,靠近廈門大學,是中國洋務(wù)運動的產(chǎn)物,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(公元1894年)三月初八,竣工于1896年十一月初八,歷史上被稱為“八閩門戶、天南鎖鑰”。炮臺用花崗石條建造,并以烏樟樹汁和石炭、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,堅固異常。整個建筑糅合歐洲半地堡式和中國明清時期防御陣地的結(jié)構(gòu)模式,形成科學合理的防御體系。用優(yōu)質(zhì)花崗巖筑成的城門、城墻、城樓、護城壕、清兵營房和炮臺等保留完整,是研究我國海防軍事史、洋務(wù)運動史和兵工構(gòu)筑技術(shù)的珍貴史跡。
胡里山炮臺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一門28生(280mm)克虜伯大炮,至今保存完好,有效射程可達16000米(最遠射程19760米) 花了白銀10萬兩才購得(含海運及保險費)。
胡里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曾被鑒定為“世界現(xiàn)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”,并榮獲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。
炮臺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,城堡面積1.3萬多平方米,分為戰(zhàn)坪區(qū)、兵營區(qū)和后山區(qū),內(nèi)開砌暗道,筑造護墻、彈藥庫、兵房、官廳、山頂瞭望廳等。炮臺結(jié)構(gòu)為半地堡式、半城垣式,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。
炮臺地理位置重要,向東可支援白石頭炮臺,提前將敵艦攔阻在廈門水道之外;正(南)面和對岸的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,互為犄角,炮火交叉可封鎖阻擊廈門航道之敵艦;向西可追擊進入廈門港的敵艦,守住廈門港;向北可支援陸軍陣營等,因此被稱為廈門的“天南鎖鑰”。
炮臺配備了當時最優(yōu)的裝備,特別是兩尊280毫米口徑,射角為360度,炮身長13.13米,重50噸的克虜伯大炮為主炮,其口徑280毫米,炮重87噸,炮長13.9米,仰角可達30度,炮輪規(guī)道直徑7.36米,炮高4.6米,寬5.29米,可360度旋轉(zhuǎn),有效射程19760米,每分鐘可發(fā)射1-2發(fā)炮彈,威力巨大,是世界上現(xiàn)存最大的海岸炮。被稱為“炮王”的克虜伯大炮,是“世界上現(xiàn)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”,被列入《2000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》。1958年“大煉鋼鐵運動”中,西炮臺大炮被拆毀,現(xiàn)僅存東炮臺大炮一門,護炮二門。
胡里山炮臺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(nèi)涵,打造了克虜伯大炮和紅夷火炮操演兩個核心品牌,“迎客儀式”表演、“牽手柜臺”項目、高仿真機器人硅像館、4D影院、幻影成像劇場、擊沉日艦史料館、光緒朝朱批奏折、獨木成林等三十余個配套項目
這些融新、奇、特、的平面、立體、靜態(tài)和動態(tài)的文化旅游產(chǎn)品徹底改變了胡里山炮臺景區(qū)曾經(jīng)只有一門大炮的歷史,豐富了景區(qū)產(chǎn)品結(jié)構(gòu)和文化內(nèi)涵,提升了景區(qū)旅游檔次,使胡里山炮臺成為一個“國內(nèi)一流、國際知名”的文化旅游景點,每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一百七十萬人次,成為了廈門旅游城市的名片和窗口,是一個集觀光游覽、歷史文化體驗為一體的主體性景區(qū)。
胡里山炮臺地理位置獨特,東面與金門島隔海相望,南與漳州臨海,西與鼓浪嶼遙相輝映,北面是繁華市區(qū)距高崎機場僅需二十分鐘,距輪渡碼頭僅需十分鐘,距火車站僅需十五分鐘,交通十分便捷。
下渚湖導(dǎo)游詞最新范文





下一篇:夏魯寺導(dǎo)游詞范文介紹